地址: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246号
联系人:赵忠凡
联系电话:0536-8988111
手机:15653610519
邮箱:zhangzong@jwhj.net
邮编:261041
可以肯定地讲,所有参战人员在上阵地前,对前线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想像。部队也多次请前线下来的同志介绍情况,并且,上去前两个月的临战训练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心中有数。然而,当我真正来到阵地上,所遇到的一切与之前的想像是那样的不同。
连队分散成几块,过去每天多次重复的集合、点名、检查、评比、开饭等诸多集体活动,一夜之间全都不见了;人员基本上两人一洞,以班为单位开伙,每班还养着一两条狗;除打炮外,尽量避免排以上集体行动;连、排、班基本靠电话联络;我一个小排长,配发长短两支枪,有通信员且不得分开行动,还设个排部,单独开伙。过去军营的整齐划一,一下子被分解为零散的碎片。
打炮真正体现了我们的训练水平,熟练协调,有条不紊,张驰有度。从我排阵地射出一万三千多发炮弹,几乎没发生任何问题,只是机会太少,时间太短,大概占了整个作战时间的十分之一不到, 包括三个战役的火力准备, 十几次连队组织的紧急射击,还要加上我排前出阵地一公里,打了一周的游动射击。保养枪炮,准备弹药,构筑阵地等再减去十分之二,剩下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是呆在洞里。执勤警卫由团里派的某步兵排担任,装备物资由军供队保障。我们做得最多的是做饭。这就不难理解,一个排三个班,设有三个小饭堂。
饭堂在建成之时,我也添一把力,为它们各写对联一副。一班:酸甜苦辣咸满口馋涎/凉热荤素鲜肚儿溜圆。二班:炒菜少佐料诸君莫笑/ 吃饭闻火药别有味道。三班:顿顿不离辣椒群山见怪/餐餐汗流满面清风知心。之后,受指导员委托,为连部饭堂撰联:油毛毡塑料布都云陋室/老山兰芭蕉树何陋之有。
军区宣传部刘恒生副部长来阵地视察,看到这些对联非常高兴, 写进报道, 发表在《解放军报》上并名之为“ 战地对联 ”。 从此 “战地对联” 在老山前线兴起。
总借诗文沥肝胆/常挥笔墨掸烟尘,我为自己住的猫耳洞撰联。我庆幸战场上能得如此闲暇,我不必做饭,我的通讯员承担日常事物,我做我喜欢做的事:书法、篆刻、围棋、吉他,还有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