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

关于画家

BOUT PAINTER
C

联系我们

ONTACT US

地址: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246号

联系人:赵忠凡

联系电话:0536-8988111

手机:15653610519

邮箱:zhangzong@jwhj.net

邮编:261041

微拍堂

艺术空间

Art Space

《烽烟散尽话沧桑》

2012-02-21 540

《烽烟散尽话沧桑》

 

  一九九三年,我进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。童年就钟爱画画的我,终于争取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。现在,我依然是军人,但画画才是我的真正工作,是每天都离不开的事情。入伍后十几年用心于书法篆刻,很好的帮助了我的国画学习。诗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创作中,只是我起初并未在意。
  二零零四年,在四季青全军美术创作班上陈钰铭老师谈起我的画时曾说,我早期的几件创作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,就是富有诗意,这是技法所不能替代弥补的,多少画家求之不得,告诫我务必保持和发挥,千万别丢掉。有了陈老师的提醒,我再回头看我的创作,确实感到了诗对我的影响。虽然我早就不写诗了,甚至都快忘记写过诗,但我当年真的是为感动而创作的,我想,感动才是画中诗意的内在起因。《士与土》
  当我来到秦始皇陵,第一次看到未发掘完的俑坑,眼前败垣残壁、头离肢断、体碎身倾,我脑海里马上出现了老山前线那群士兵的身影和面孔,心情感慨而复杂。之后就有了我的第一幅创作《 烽烟散尽话沧桑 》及《士与土》系列。在微山湖,面对浩淼的碧绿和宁静,想像中让那场战争与眼前情景相叠加,我为之感叹而心动,我会把《微山湖上静悄悄》画成一首歌。今天的沂蒙山,上了年纪的大妈还是刚解放时的装扮,在屋门前阳光下,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纳鞋缝补的农妇形象。《微山湖上静悄悄》她们会微笑着主动跟你打招呼,问你喝不喝水,那份慈祥和朴厚一定让你想起,得民心者得天下,老百姓是我军胜利的《底子》。 走进高原,走进海拔5300米的红山河机务站,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湛蓝的天, 皑皑白雪,还有战士紫红的脸颊、嘴唇和眼睛,它们无言地讲述着奉献与牺牲。我画《通往诗意的蓝色》是承担着精神上的重量的。
来北京生活已十个年头,大都市热闹繁华的背后是硬的有些发冷的理智。所有的昂扬与崇高,还有田园牧歌似的纯净,都只能在少数艺术馆的一角寻找。把表情调成中性,那些率真和冲动,存于心而慎于口,在适应中习惯各种情境下的表演。我的演技也在长进,只是心越来越寂寞,越来越无所谓了。这就是生活的代价,生活也摆脱不了那个永远的悖论。想起陈老师的告诫,我会如何面对?我现在已经意识到诗与画的意义,可画中的诗意还有吗?《通往诗意的蓝色》
  其实,失落源自对美好的想往,人们从来都珍惜内心深处的阳光。从经典的历史人文上、从远离城市的乡野里、从不同风俗的民族中,很多时候,想往让艺术把目光投向远处,在距离上寻找精神归属。与此同时慢慢发现,孤独与坚持、忧郁与感伤,同样是人生的成长和体验。生命感悟是丰富多彩的,美也是千姿百态的。二零零五年后,我开始调整我的绘画方式与风格,以旁观者的视角和态度,表现我对都市人生活状态的理解和感受。虽然做起来很多想法不那么明确肯定,但从中不难看出我的心情和直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来者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马达轰鸣着钢铁乐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红绿黄闪过熙来攘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脚踩下去前合后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两手紧握住左摇右晃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奔波穿行在碌碌忙忙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累收起微笑涂在脸上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执着向驰骋加油挂挡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梦醒何处是心的方向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《来者一》《来者二》
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逝者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时间怎情愿被常规切成教条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可目标总要给奔跑订好车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烦躁不解忙碌老跟宁静争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兴致从窗外闪过奈何笑一笑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行者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太多奔跑其实并没有向着目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好些时候人流中脚步随风飘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激情燃烧只记得当初自己感冒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那份冲动想一想是否幼稚可笑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终于明了目的已经不可能达到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每逢路绕收获却往往超出预料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怀揣奥秘看车轮滚滚大路迢迢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别再争吵真相会原原本本揭晓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一个人的战争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沉迷好像被牵着鼻子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牵绳那端正是自己的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让真实激情在虚拟里头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胜利或失败有还是没有

     美术毕竟是视觉艺术,展示在观众面前时,任何其他方式的注解似乎都是可有可无的。古人讲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,这两种艺术形式中的画与诗可以相互解释,也可以相得益彰,但能相互替代吗?诗画的不同,是诗人画家更关注的。而对观者来讲,重要的不在形式而在于能否被作品所感动。感动才是艺术让人们驻足、欣赏、首肯的内在力量。在感动之下,又有什么不是诗呢。
     最初的热情是凭着年轻所固有的无畏,对文学的爱好,加上当兵打仗唤起的英雄情节,是特定时期的经历制造了感动。尽管浅显,却不失理想化的真挚和纯粹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学习与成长,在成熟的同时,真纯也不知不觉离我渐远,感动不能说没有,但更多是旁观、 回味和揣摩,或者说理性多于感性,熟练失于油滑,似乎越来越像打油诗了。
     不诗且打油吧!好在有兴趣盎然。游走之间,书画之余,为愉快而写,何乐而不为。像写段子,偶而发两条给好友,或许可以博得一笑。


     前不久,回老家过春节期间,几个老同学聚到了一起,高中“诗友”王君也在其中。酒酣耳热, 我们聊起了当年,也聊起了三十年前放学回家夜路上的那段 “诗话”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《醉了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有点醉了就让邂逅和叙旧一起唱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离别沉默而今话多可你说我还是我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十年过两个冤家性格还分成两个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所谓坚持只为心情其实谈不上执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细数蹉跎后来才明白皆因好梦惹祸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糊涂没错总能把纷纷扰扰得过且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痴迷仍很蓬勃守望时常宁静里琢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为生活奔波勿忘奔波向往怎样生活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意失落感悟收获总也免不了弃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品味日子会知道热闹真累淡泊最乐

                    愿感动让我们的心永远年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0年3月11日于北京